师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院新闻 > 正文

七色文化:基于“五育并举”的地方高校育人模式创新

发布日期:2023-09-25    作者:     来源:     

编者按

近年来,JDB电子官网以“七馆一园”的特色校园环境为依托,坚持改革创新,把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作为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动力,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境而化,深挖利用“鲜活教材”,丰富拓展教育载体形式,加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场馆建设相融合,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校园“七色文化”创建,全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内容的丰富、体系的优化、载体的夯实、形式的多样化、视野的拓展深化等方面亮点纷呈,立德树人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园文化品牌逐渐形成,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本专栏刊发的四篇文章或着眼于“七色育人”的顶层整体设计与实施,或分述“绿”“蓝”“橙”等特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从不同视角出发,阐述了高校借助特色场馆开展育人实践的经验与做法,意在为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带来一定启发与思考。

七色文化:基于“五育并举”的地方高校育人模式创新

云电军 王欣艳

摘 要:基于国家“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倡导,JDB电子官网依托特色场馆进行了“七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实践。从五育入手,借助场馆功能,建构思政育人新生态,打造校内专业实践亮点,以四力引领学生强健体魄,创新校园美育立体化路径,联通社会多线开展劳动教育,形成育人品牌效应,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五育并举;七色文化;育人模式;实践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育人模式转变的应然逻辑

(一)“五育并举”提出的新时代背景

“五育并举”并非新概念,其主张最早见于蔡元培。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一百多年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新背景”和“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科技新背景”下,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倡导。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再次对“五育并举”思想予以强调,从“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的清晰表述中可以看出,“五育并举”已经上升到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层面。

(二)“五育并举”的内涵与目标指向

“五育并举”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即在人才的培养上,五育尽管功能价值各异,但是地位上它们是平等的;德育培根铸魂,智育增智赋能,体育强身健体,美育怡情润心,劳育身体力行。各育从不同的方面发挥各自不同的育人功能,以助人全面健康成长。然各育之间犹如一体多面,彼此之间又密切相连、相辅相成。“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五位一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改革理路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倡导,从认知理解到践行落实再到成果显现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从高校“五育并举”思想的落实情况看,仍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五育并举”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仍停留在宏观引领层面,尽管中央出台了美育、劳动教育相关指导意见,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地方高校依然沿袭智育为主、德育为辅的课程体系设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致使其存在感聊胜于无,这固然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动作调整必须经过缜密的研讨、多方意见征求、不宜轻易做出改变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念的倡导与改革的落地之间仍然有一定距离;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由于缺乏深入理解,教师深挖思想资源或在教学时对五育内涵的融入意识不足,对于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及互育功能挖掘不够充分,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在教学方式上,重知识轻实践,墨守成规的教育理念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陈旧教学生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尽管提倡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但是以考勤、简单作业分数替代过程性评价的科目比比皆是,以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为内容的低阶考核并不鲜见,知行合一的目标落实无法验证。

基于此,地方高校亟需树立“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规划,纠正以往注重智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倾向,以培养充满勃勃生机、具有稳健人格和创新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为己任,通过顶层调整、课程重构、实践强化、优质资源利用,打造理论实践并重、课内课外协同、学校社会联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教学生态,为学生增智赋能、强健体魄、涵养气韵筑牢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二、基于“五育并举”的地方高校“七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近年来,JDB电子官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沧州1500年的发展历史,怀抱运河、东临渤海、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分和发展之机。学校规划建设若干体现发展历史、彰显办学理念、突出学科专业特色的重点景观,汲取红色革命文化,创建齐越教育馆;立足沧州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创建生物标本馆;围绕沧州市“工笔画之城”,创建洪昌美术馆。以“红”“绿”“蓝”为代表的“七馆一园”构建了我校文化传承、科技服务和实习实训的高地,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2019年以来,学校从“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优势特色资源,不断丰富“七色文化”内涵,完善“七馆一园”文化育人功能。将“七色文化”作为立德树人、全人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第一、第二课堂有效对接,挖掘七色场馆的思政育人、专业实践育人、社会服务育人功能,从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体系调整,到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七色文化”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育人效果显著。

(一)一元焕七色,建构思政育人新生态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是人才的第一要素。这里的“德”既指个人品德,也指社会公德,更指明确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育人的重要指示,学校党委积极指导各院系开展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触摸时代的脉搏,树立现代化理念和全方位育人格局,重视思政内容更新与方法创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环境与载体的协同,创造性地构建高校思政育人新生态。从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出发,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将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环境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以七色场馆为载体,打造思想文化、道德文化与价值文化的高地。

1.丰厚“七色文化”蕴含

学校顶层设计谋划,将“七色文化”中的“红橙金绿青蓝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红色齐越教育馆是为纪念新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齐越先生而建,齐越曾于1958年下放到沧县姜庄子,逝世后骨灰长眠于此。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他的一生是高校进行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鲜活案例,具有深刻的思政教育价值;橙色代指体育训练馆,“激情、活力、健康、阳光”的寓意与体育训练馆的“健康第一”“阳光体育”教育理念相契合;金色代指图书馆,古朴而华贵的书籍对于学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堪比金子的财富,以此对学生进行学识修养教育;绿色代指生物标本馆,以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生态环境为使命;青色代指文博馆,它立足沧州特色历史文化,依托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蓝色代指洪昌美术馆,该馆为纪念已故书法家翟洪昌老师而命名,以教学及学术研究为基础,为美术系师生、书画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艺术教育平台;紫色代指校史馆,寓指办学历史的厚重、内蕴的丰赡,意在使学生赓续校训精神,增进爱校、荣校情怀,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七馆秉承“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理念,从不同侧面发挥育人功能,聚力形成“七色文化”育人品牌,凸显了具有名牌效应的JDB电子官网办学特色和优势。

2.倡导互通互融理念

以往思政育人的误区在于,将思想政治引领看作思政课教师的专务,将课上思政课教学、课下政治学习看作思想政治引领的唯一渠道,忽视了“三全育人”的基本教育规律和原则。全新思政育人生态的构建要求全体教师跳出单纯理论课讲授的传统育人方式,在深入了解七馆具体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场馆资源和沧州地域文化等环境资源,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方式,紧扣专业特色,将学校的七色教育精髓自然融入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隐性教育,有效实施特色实践教学,使七色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完美融合,形成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协同效应;秉承专业特色构建、思政课堂打造与校本文化传承三位一体、互通互融理念,讲好属于JDB电子官网自己的故事,汇聚育人合力,凝练特色育人体系。以校史馆利用为例,倡导校史文化进课堂、思政教育进场馆,将校史教育纳入到思政课,为学生讲解校训的内涵、学校发展历史和文化精神。思政育人与校史文化互通互融的育人成效显著。

3.创新实践育人思路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认识过程,更是满足需要、提高能力、陶冶灵魂的实践过程。校园七色馆是鲜活的课堂、生动的教学现场。这样的课堂与教学现场必须以学生为本,创新实践育人思路,由单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向师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共同构建的活动转换。引导学生深入场馆所营造的情境,就是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自我教育的实践舞台,这种灵活的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对师生都是挑战,在情境中,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成为必然。

以齐越教育馆红色育人方式为例,打破传统场馆参观者被动听讲解的方式,以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身去观看,去探寻,去感受,进而与之互动交流,使学生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接触客观世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当其情感与客体情感发生共鸣时,就会激化认识,将场馆所传达的信息、精神以一种主动的态度接纳并内化。这种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内化方式对于以人为本思政育人新生态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学校创新育人方法,抓住音乐、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且情感渲染力强的特点,倡导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把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唱出来、演出来、舞出来、画出来。以齐越下放姜庄子村一心为民事迹为主、JDB电子官网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热土难离》,“团结一心共抗时艰”主题绘画、书法作品展,“七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舞蹈编创展演、音乐展演,就是鲜活的例子。

(二)三筑练内功,打造校内实践新亮点

智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开展科学探索,促进智力发展和专业精进的一种教育活动。“大学之为大,就是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才。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不少使命和功能,但大学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将“智育”放到了与“德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智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其中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发挥“七色文化”对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学校采取的是“三筑练内功”,让七色场馆成为学生增长才干与智慧之地。

1.构筑专业实践基地

七色场馆除校史馆、图书馆具有泛在意义,其余五馆均依托专业而建,学科与专业特征鲜明。这就使得七馆成为便利的专业实践基地。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层面,“七色文化”传递给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与信念;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七色文化”让学生领悟到深厚的专业功底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通过齐越教育馆实操实训,掌握专业讲解的着装仪态、解说语言特点、互动方式、讲解流程等,专业技能在反复实践中得到提升,齐越对于人民广播事业的赤胆忠心也深深刻在学生心中。对于生物标本馆,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与小学生互动、手把手指导标本制作的过程中,不仅专业知识与能力得到巩固强化,而且领悟到科普工作的意义。校史馆参观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并且成为教学实践拓展内容,在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教育情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构筑专业竞赛场地

专业竞赛以其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创新性,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五育并举”“七色文化”价值扩散和增值为向度,以七馆为基础,学校构筑多样化专业竞赛场地,以赛促练,充分发挥其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中的专业引领作用。多彩校园解说大赛、金牌讲解员评选大赛、文创产品创意比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在全校掀起专业技能比拼热潮。这些比赛考查学生专业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内功修为加深。

3.构筑社会服务高地

以齐越教育馆、生物标本馆、洪昌美术馆、青色文博馆等为代表的“七色文化”,因其独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齐越教育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凭借师生精湛的专业能力,先后接待新闻从业者、各类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社会团体等共计3万余人次,已被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河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沧州市纪委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等6个培训教育基地,这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标本馆作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积极为地区基础教育服务,每年接待参观者约8000余人次。同时,每周向公众开放,学生通过科普知识宣传和标本制作指导,实现标本馆的社会服务效能。美术馆定期举办各种书法、绘画、设计等展览,在展示师生专业底蕴、培养创新精神、弘扬美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四力强体魄,托起成才强国新梦想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是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的一段话,形象阐释了体魄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新时代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唯有追求强体与铸魂相平衡,才能真正改变以往学校教育“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的问题。

1.以橙色文化理念为不懈引力

“七色文化”作为体现学校办学旨归、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形态,注重体育健康理念的积极倡导。依托象征运动、激情、活力、健康的橙色文化教育板块,学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对接“健康中国”“北京冬奥”等国家战略,本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育人理念,引导师生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内驱力,积极运动、快乐运动;引导和鼓励体育社团定期开展阳光体育、荧光夜跑、律动校园等自选项目,在全校范围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课间广播操、周末啦啦操等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沧州标识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橙色文化理念成为牵引师生投身运动的不懈力量。

2.以竞赛活动带起运动活力

校园橙色体育文化的普及,快乐运动氛围的创设,与学校体育竞赛类活动及赛事的组织开展密不可分。学校构建了由学校、院系、社团三级组成的课余体育竞赛制度。每年举办的体育赛事活动有秋季田径暨冰雪运动会、“迎新杯”篮球赛、冬季铁人三项赛、拔河比赛、电竞比赛等。各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与竞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入社团,开展啦啦操、柔力球、跆拳道等竞赛活动。用“快乐体育”“激情体育”积极引导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使每日运动成为一种习惯。目前,以秋季田径暨冰雪运动会、红色教育暨彩虹跑、“迎新杯”篮球赛为代表的校内赛事已经成为全校性运动赛事品牌。针对体育专业学生,除参加各种省市级大型体育赛事,在竞技体育中提升技能、锻炼意志品格、激发活力外,还组织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裁判员培训,协助当地市级体育管理机构担任体育比赛裁判、体育志愿者,开展体育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助力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3.以新兴媒体展现体育魅力

体育的魅力在于运动者龙腾虎跃的身姿,飒爽英姿的外在形象,竞赛气氛激励下的力量迸发,娴熟敏捷的技能呈现,让人们感受到意志的顽强、体能的卓越、动作的灵活、反应的神速,它引领观赏者从运动者外在的形象审美向其昭示的更深内在意蕴去领悟、去迫近,在对人的超越生理极限的运动美的肯定与认同中获得了丰富而深邃的美感享受。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手段,新媒体技术把体育的魅力、动感实践教学由课上延伸至课下,形成线上智慧教学。疫情期间,学校体育系的老师们打造“云课堂”系列,把贴近现实而富有意义的内容春风化雨巧妙制作成接地气、展魅力、聚人气的微课程,多姿多彩的微视频借助微信视频、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在线上直播,帮助学生做到运动知识“随选”、体育技能“随练”、课堂体验“随传”,师生交流互动,实时反馈,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2021年暑期,体育系教师指导学生录制了“运动不停歇 暑我最嗨皮”线上运动指导微视频。体育的魅力通过新媒体传递给学生,唤起了学生的运动热情。

4.以丰富形式展现激情创造力

体育是一种强调激情和感染力的运动,要想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还应形成课内外的协同联动机制,以缤纷多彩的体育社团、赛事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要。体育系创办的“红色教育暨彩虹跑”赛事就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创造力。比赛继承了快乐体育全民参与的精髓,传递着青春、活力、快乐、律动的气息,同时注入了红色教育意义,彰显着新一代青年继承红色革命精神的全新活力。乐动花样跳绳社团有别于传统跳绳的枯燥无味,超炫而具有观赏性,不仅使学习者掌握了花样跳绳更多技术、锻炼了身体,还不失乐趣。体现课程思政元素的“七一勋章”先进事迹融课堂舞蹈创编汇报演出,更是以新颖现代的舞蹈形式将无形的课程思政内容化为有形的艺术,创造性呈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的精神。德智体美劳在新颖而富于创造性的形式中融为一体。

(四)立体促融合,创新校园美育新途径

美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从其本质来讲,它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康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力和创美力,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自身的人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哪里存在美,哪里就成为美育的教科书。为了弥补以往忽视美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课内重构课程体系,筑牢美育理论与实践基础,课外借助“七馆一园”环境、“七色文化”内蕴,通过立体化途径打造高校“大美育”格局,推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逐步落实。

1.纵向深入,美育理论在实践中焕发生机

“七色文化”为美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便利的通道。尽管美育理论能够带给人对于美的理性认知,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深入内心还需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这方面,七色场馆的美育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洪昌美术馆的绘画、书法、平面设计等艺术作品展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了饕餮盛宴;齐越教育馆中声画合一的视听设备让学生听到了开国大典上齐越自信洪亮的解说;文博馆内古朴沉稳的青色背景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历经千载的魅力;图书馆金色大厅崇尚读书的主题设计、满架的书香、安静乐学的氛围更是带给人愉悦,直击人的内心。直觉体验与理性认知完美结合,美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活化。

2.横向贯通,催生学科跨界融合场域

任何课程都存在审美因素,只不过是显性隐性、多少厚薄的区别。传统上被视为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领域的很多教育教学活动都完全能够自然地推动学生直观领会各自领域的美丽风景。因此,要加强美育教育,有必要在横向上树立贯通融合理念,破除专业壁垒,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推进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美育活动,进而催生学科跨界融合场域,氤氲美育氛围,使美育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带动其他各育和谐发展。以校园“七色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比赛为例,与单一专业的学生相比,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组成的联队视野、思路更开阔,脑洞更新奇,作品更富有新意。学生们通过对“七色文化”的深度解读,选取各色文化亮点精髓进行创意表征,文创产品作为各色文化的延伸和创新,强大的校本文化传播与价值观传递功能得以实现。

3.由内而外,拓展形成开放育人格局

“七馆一园”作为“七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环境品牌工程,无论是场馆外在设计、内部摆放还是文化的投射,都渗透着美的要素。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校园环境的社会服务功能,展现美的思想与意蕴,是美育工作的目标。除此之外,为开拓学生视野,发挥社会美育大课堂的作用,学校由内而外,拓展美育资源,充分利用植物园、博物馆、大运河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为育人服务,形成美育工作的开放性格局。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与创造中充分体验美的价值、感悟美的真谛,成为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良好途径。

(五)多线拓格局,联通社会自我双赢路:“七色文化”的延伸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动教育是唯一直接通向劳动世界、工作世界的教育,如何利用“七色文化”引领学生进入劳动世界、工作世界,在体验劳动、工作的甘苦后,忘我辛勤地投身劳动,收获创新创造的快乐、自信及强烈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呢?校内场馆作为专业实践基地有着便利的优势。然而,从教育的现代化观念来讲,由模拟情境迁移到真实情境,更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融入社会、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重视七色校本文化育人的同时,将“七色文化”内涵向社会延伸,结合国家战略为学生开辟多条劳动教育路径,为学生创造更多专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开拓面向职业发展的大格局,在广阔的社会中练兵,高校劳动教育闯出了一条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双赢之路。

1.服务乡村振兴——红色乡村广播传递党的声音

2018年在沧州市委宣传部、沧州市教育局支持下,JDB电子官网与沧县姜庄子——全国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生活过的村庄,重建“红旗广播站”。学校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定期编制“党的声音”“农耕生产”“节气习俗”与“村里故事”栏目内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定期到站广播,使广播站成为传播党的好声音的“扩音器”、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息站”、倡导乡村文明的“大讲堂”、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红旗广播站”的重建具有多重意义,既是对齐越先生的纪念,对“忠诚、爱民、敬业、奉献、廉洁”的齐越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有效课外延伸,更是学生淬炼红色品质、提升专业能力、培育社会责任感、发挥劳动教育作用的优质平台。

2.投身生态保护——野生动物救助保护绿色生态

作为公益性非盈利性社团组织,生命科学系团总支成立的野生动物救护协会依托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创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宣传鸟类保护的相关知识,并在孟德荣教授的带领下参与鸟类环志、鸟类救护、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目前为止,协会的75名同学义务救护遗鸥、丹顶鹤、大鸨、大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余种,1000多只,使260多只珍稀濒危鸟儿康复后重返大自然,公益事迹在新华网、河北新闻网、中国共青团网、人民法治网等均有报道。野生动物救助服务项目近年来获得省市多个“优秀志愿服务品牌”荣誉称号。生命科学系团总支2020年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3.弘扬大运河文化——公益绘画指导传承运河文脉

艺术源于生活,社会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大课堂。近两年沧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致力于大运河文化建设,大运河生态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作为沧州特色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自2020年起,美术系响应校党委号召每年开展大运河美术写生实践,把课堂搬到大运河边,让大运河进入学生的眼睛和心灵。创新举措为美术馆蓝色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五育并举”思想指引下,美术系公益绘画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将师生专业能力与公益活动相结合,为需要墙绘任务的村庄、幼儿园等开展公益墙绘活动。不仅宣传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同时切实解决了杨桥幼儿园、苏家院村墙体彩绘资源和资金缺乏的实际问题,得到了沧州日报等媒体的报道。美术系还与校团委联合开展“传承运河文脉,点亮艺术梦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小朋友们到沧州博物馆认识大运河历史文脉,指导小朋友剪纸、手工、陶艺、绘画,用不同艺术形式描绘大运河风采。融合了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的劳动教育带给学生非凡的成就感。

三、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关于“七色文化”育人的再思考

从国家倡导的“五育并举”理念出发,JDB电子官网党委几年来全力打造“七色育人”模式,将其熔铸成育人品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提升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无数学子在“七色文化”滋养下从师院走向社会各个工作岗位。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狮城最美青年”满恒硕,2021年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新疆基层,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西部建设联系在一起,用奉献和服务继续践行青春誓言;2018年荣获沧州市“最美大学生”“援疆突出贡献”、2019年荣获河北省“向善向上好青年”“冀青之星”等荣誉称号的陶炳祥是“九零电商”团队的创立者,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创新创业,不仅成为沧州市大学生电子商务领域的领跑者,而且为100余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真正做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帮扶创业就业的先进典范。更有“环保之星”主建爽、“创新之星”张喜亮、“艺术之星”谭玉珏、“实践之星”孙旭宁等优秀毕业生为代表的莘莘学子,用拼搏奉献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青春的足迹。

学校“七色文化”育人理念与做法也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兄弟院校前来参观学习。

作为“五育并举”理念的实践性探索,“七色文化”育人模式对于德智体美劳各育做法与机理分开阐释,并不意味着五育的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五育融合”仍然是我们遵循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规律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在上述“七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做法在自发状态上已然达成了“五位一体、五育融合”的效果,如互融互通的思政育人新生态的打造,能够促成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统一;“七色文化”发挥专业育人作用时,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自然融合;美育立体开放格局的构建、劳动教育联通社会的练兵,从实际育人成效看,都做到了“五育融合”。当然,如果将“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方略,一种育人理念,一种育人思维,上升到意识自觉状态,还需在理念宣传、教师培训、管理创新、质量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这也正是今后“七色文化”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努力的方向。思想之树长青,不断学习和实践就是保持其活力的肥田沃土!

参考文献:

[1]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4.

[2] 张俊宗.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9,(15):70-72.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 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1):13-17.

[5] 马晓燕.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9,(2):107-111.

[6] 颜怡.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82-84.

[7] 三个“事关”定调高校思政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EB/OL].[2017-02-2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28/c40555-29111913.html.

[8] 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7,(7):7-10.

[9] 余清臣.面向技术时代的学校美育使命与发展路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1):23-31.

[10] 王妍,王立杰.“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品牌化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51-52.

[11] 朱华炳,沈鹏,李小蕴.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5):38-42.

[12]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Seven-color Culture: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ode of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All-round Education

YUN Dian-jun; WANG Xin-yan; ZHANG Hai-yan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advocacy of "All-round Educ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seven-color culture" education mode by rely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 venues. Starting from the five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venue function, build a new ecology of political education, create the school professional practice highlights, strengthen the body, innovate the path of campus aesthetic education, connect the society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and form the brand effect of education,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key competence of students.

Key words: All-round Education; seven-color culture; education mode; practice

上一篇:我校举办2023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河北赛区志愿者出征仪式

下一篇:JDB电子官网韩丽梅教授作词,郭玉华教授谱曲 情满天山 再谱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