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院新闻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二)丨感悟延安 重温岁月梦 家国情

发布日期:2021-07-13    作者:     来源:     

13年,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

13年,却书写光照千秋的诗篇。

从1935年10月落脚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解放全中国胜利在望。

百炼成钢,终成脊梁。沧海横流,砥柱巍然。

奥秘究竟何在?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结业式上,我们一起感悟、再次重温延安精神......

用“红色”擦亮党史学习教育底色!

结业仪式上,党委书记云电军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在陕北的青天黄土下感受着民族文化,在延安的三山两河中重温着红色信仰。我们忘不了枣园中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忘不了王家坪等革命旧址朴实无华的历史积淀;忘不了毛泽东感天动地的父子深情;忘不了南泥湾大生产带来的旧貌变新颜;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和小村庄、大故事的梁家河;更忘不了杨家岭上,扭转乾坤的中共七大……

云电军指出,党员干部要把这几天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悟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他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增强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强化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要多看政治理论经典著作,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及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坚持联系实际,善于把理想信念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严守党规党纪,把党规党纪挺在前面,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对分管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二是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干事担当。要敢于担当,树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切实做好所负责的工作。要善于执行,做到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不打折扣地落实好学校领导班子的决策。要勇于创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抓好贯彻落实,坚持“有为才有位”的观念,注重创新发展,注重需求导向,更加主动地服务我校中心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群众路线,为师生谋利益。要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水平和成效,真正为教学科研服好务,为人才培养服好务。要维护师生利益,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处理,把上级单位和学校的政策落实到位,让师生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怀和公平公正。要做好调查研究,融入师生、深入一线,主动听取师生意见,做好调查,搜集问题,积极回应师生关切,切实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认真钻研业务,对上要当参谋、提建议,对下要出思路、做指导,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做到把握趋势、熟悉政策、清楚家底。要积极谋划工作,主动把工作放到本部门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积极为本部门发展提思路、出方案、抓落实,真正做到让师生放心、让学校放心。要务实开拓进取,特别注意学习体会边区军民这种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结合岗位工作,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踏实勤奋,努力工作,竭力将自己的分管工作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

云电军指出,我们要将红色基因、延安精神带回去,带到工作中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同志们要紧扣此次学习主题,在深刻感悟历史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巡视整改的扎实成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我校建设成为地方高水平师范类应用型大学,不断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贡献力量。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延安精神、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指明了方向。

枣园、杨家岭和王家坪等革命旧址中的窑洞,曾是中共中央领导居住的地方,朴实无华而又无比坚毅。在这里,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共同聆听了《张思德精神与〈为人民服务〉讲话》《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的父子情》《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与南泥湾精神》《难忘梁家河初心岁月,牢记时代使命担当》《弘扬党的七大 增强忠诚意识》的讲解,又在参观学习中,亲身感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曾经革命、生活、工作过的艰难环境,深刻体会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走进梁家河,实地感受青年习近平在延安的七年知青岁月;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将思绪带回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的十三个春秋……

今天,就让我们把这些共产党人“初心”的故事,再次讲给你听……

01

“当年,我人走了,但把心留在了这里。”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走进梁家河村委会的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六个大字。“根、魂、故乡”充分表达了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深情厚谊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爱戴。步入村史馆,静静聆听讲解员生动的解说,观看一幅幅情真意切的图片,似乎把人的思绪带到了40多年前那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一个青涩少年,从首都北京的大城市来到了偏远荒凉的陕北小山村,淳朴憨厚的陕北人民接纳了他。一幅幅图片印记着他在梁家河奋斗的足迹,梁家河变了……如今的梁家河,以种植业、养殖业、果业、旅游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幅富裕、生态、美丽、幸福新农村的壮美画卷正在变为现实。

02

“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人的“特长”

“张思德”这个名字,深深镌刻在延安人民心中。在枣园旁的张思德纪念广场,一尊6米高的张思德雕像巍然屹立;背后山麓的翠柏丛中,“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格外醒目。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发生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里,牺牲时年仅29岁。9月8日,张思德追悼会举行,毛泽东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从此,这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沉痛祭文,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宣言。“张思德精神”融入了无数共产党员的血脉,成为信仰和力量。

03

“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

1940年底,毛泽东对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们说:“不习惯蹲窑洞,这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长征结束到陕北后,毛泽东特别注重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并领导全党学习马列、用马列、创作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组建了许多学习团体与学习小组,举办了许多学习讲座,出版了许多马列著作,用以武装干部头脑,指导革命实践。同期展开了延安整风运动,建立了一所人尽皆知的大学——抗大,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的党员,全党在思想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使命。窑洞中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更重要地是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敢吃苦、能吃苦、苦中求知、苦中作乐的精神,让共产主义的光芒永远闪亮。

04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家国父子情

五湖四海的每个角落都不曾缺少父母与子女的浓情厚意,延安也不例外。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也有令人感动的父子深情。1959年,当刘思琪赴朝祭奠毛岸英时,毛泽东让她带句话给毛岸英说,“爸爸想你,爸爸爱你”。这句话承载了老泪纵横的毛泽东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作为一个父亲,毛泽东何尝不想将毛岸英留在自己身边,舐犊之情他与常人无异;而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又何尝能够不派自己的儿子去战斗去流血呢?面对家国抉择,他毅然选择为国破家,这就是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05

弘扬党的七大 永放党的光辉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这座古朴而庄严的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饱尝战火硝烟。而今,它依然风姿如初,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中共七大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标志着经过24年的奋斗,特别是经过空前规模的整风学习,我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七大所确立的指导思想,所倡导的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都是我党不断发展壮大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06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南泥湾精神”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动力,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泥湾精神,不仅创造了一段历史,更为我党、我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南泥湾、大生产、三五九旅这些概念鼓舞了几代人。尤其毛主席亲自为南泥湾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已成为“南泥湾精神”的象征。

今天,我们缅怀领袖崇敬英雄,就是在追寻他们身上不朽的信仰之光。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作为新时代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我愿在自己光荣的岗位上,用奋斗书写多彩年华,让共和国的红色更加鲜艳。

还记得开班式上旗帜鲜红,

还记得宝塔山下苍松叠翠;

还记得南泥湾中汗流脸庞,

还记得杨家岭上歌声嘹亮;

还记得纪念馆前花篮肃穆,

还记得梁家河畔农村新像。

感受延安,

感受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感谢延安,

感谢革命圣地带给我们的内心回响;

奔赴延安,

追寻重温岁月长河中的初心与力量:

再见延安,

光耀千秋的精神指引我们启程远航!

上一篇:喜报:我校首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免予鉴定顺利结项

下一篇: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一)丨奔赴延安 追寻延安红 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