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 强化实践 培养应用型人才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王炳章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机电学院秉承“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规范管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我汇报的题目是:规范管理,强化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汇报两点工作体会。
一、以教学规范建设保障教学工作高效运行
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管理,要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进行全过程地约束和规范,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落实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我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相继制定了2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或规定,使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等各个环节脉络清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工科专业教学环节多,过程复杂。为规范教学进程,在校历下达后,首先依据培养方案编制学院学期教学进程表,将理论教学学时、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具体安排到每一周,然后下达教学任务书,老师们再依此制订课程教学授课计划,确保培养方案准确无误地落实落地。
坚持“抓好开头、精细过程、关注结果”的学期教学管理思路,严格落实“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三查制度,保证教学正常秩序,努力实现管理过程精细化。
在机电学院内部,有一个我们称之为“教学工作会议”的组织,由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工程训练中心主任、秘书等组成,每周一下午例会。诸如落实学校教学工作决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主题教研活动等教学重要问题都要在这个会上研究解决。
例如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院教学工作会议讨论决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要求。参照着认证标准,对培养目标、毕业能力、素质要求与课程的映射关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升了“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的领悟能力和实操能力。
2020级培养方案,优化了由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提高拓展选修类课程及课内外实践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在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用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来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适应度不高的问题。2020级培养方案为迎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扎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二、以基于“大实践观”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018年,云书记对我们学院提出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生产一线的项目工程师。按着这个人才培养定位,三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明确了构建基于“大实践”观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物型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项目化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和实岗锻炼的产学融合培养组成。四年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工程师培养模式日趋形成。
2018年,筹建了工程训练中心,组建了5个大学生科技协会,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和参加各级专业能力大赛,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学院学生参加专业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华北赛区及河北省一、二、三奖26项。通过工程训练中心这个平台,搭建起“教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研发”与“创新”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团队协作、创意激发、工程设计、研发实践等方面得到了锻炼。
依托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激光科技产业园区,每年8月底选送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一线进行近一年的实岗锻炼,毕业设计在企业里开展,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更好地培养具有工程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给未来的“现场工程师”提供应用的机会和实践场所,与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三菱电机实验室,让学生在当今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环境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几年来,将工程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初显了“密切校企合作,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展望未来,机电学院将继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提出的“一二三四六”工作举措,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努力建设地方高水平的工程学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