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座桥——访我校首位援疆支教团带队老师吴艳华
筚路蓝缕担使命
万里戈壁守初心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用来形容从轮台归校的吴艳华教授再合适不过了。今年9月初,吴艳华带领39名毕业实习生远赴“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新疆轮台开展教育实习,这是我校首次派出的援疆支教团,也是我校在轮台建立实习基地的前期探索。肩负重大责任与使命,在完全陌生的异域他乡,她克服种种困难,倾注全部身心,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我校在轮台工作及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良好局面。她这座桥,不仅连接了沧州师院和新疆轮台,也连接了我校与实习单位、支教团与新疆学生……她这座桥,承载着师院支教团满满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也承载着轮台孩子们的求知渴望和逐梦翅膀……
“不能辜负校领导信任,
更要对得起39个孩子的满腔赤诚”
8月末,吴艳华刚刚卸任文学院院长,这个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砥砺拼搏了三十多年的教授还没来得及放松片刻,就又承担起了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9月6日凌晨三点,吴艳华坐上了前往北京机场的大巴,正式开启轮台之行,这距离她刚刚接到带队教师任务的指令只有30个小时。吴艳华还没好好查一查轮台到底有多远,还没来得及征询家人亲友的意见,甚至还来不及好好准备行囊,就拖着跟朋友借来的行李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正如吴艳华所说:“领导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这份嘱托与信任。”
选择去援疆支教的孩子们,都是有着坚定的教师理想和强烈的报国情怀的,正如临行前大家的铮铮誓言“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看着飞机上一张张执着向往的脸庞,吴艳华更加确定了自己的选择。
一路转车,一路奔波,下午6点半,支教团到达了轮台县第三小学宿舍楼。轮台师生的热情与亲切冲淡了沿途的疲惫,可是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即将从零开始的工作,吴艳华还是不敢放松片刻。39个孩子的吃住行、安全、工作、学习,与轮台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对接、联络,教育实习基地的前期调研、规划……一切都是崭新的开拓,千头万绪,她从现在开始都要桩桩放在心上,件件谋划在前。
万事开头难,初到轮台吴艳华处理最多的就是各种突发事件。比如学生的食宿交通安排便是头等大事。来疆第二天,由于同学们被分配在五所不同的学校,吴艳华只能一个又一个电话地各方联系、询问,沟通各种情况,直到晚上,妥善协商好学生的就近食宿、学校厨师倒班做饭,确保学生一日三餐后她才松了一口气。一天的疲惫还没有散去,半夜12点14分,吴艳华又被焦急的电话铃声惊醒,一名支教女生李彦伟突然身体不适,手脚面部麻木,浑身乏力,已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吴艳华罩上外套就赶往医院。轮台的街道,白天车辆行人都很少,更何况是在开发区的深夜。她在警察的帮助下拦到了出租车,好在学生并无大碍,待回到宿舍已是凌晨两点多了。从那以后,吴艳华养成了一个习惯——就算是休息时间,她也会把手机放在床头,并且从来都不调成静音。
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同样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轮台的早饭,是一碗汤粥、一个馍,一个煮鸡蛋、一块乳豆腐或一份皮拉红(拌凉菜)。新疆饮食偏辣,这对于我们大多数内地人来说,着实有点“重口味”。可是吴艳华知道,跟第三小学住宿学生的饭菜来比,这样的早饭已属于“轻奢”。她叮嘱实习学生们,尽量吃完,如果实在吃不了,就省出几份来,送给在校住宿的小学生们。她与学生同住,共用一个楼道、水房、公共洗澡间,所配置的用品也跟学生的完全一样,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的大学生活。她对轮台的天气则有点“判断失误”,“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10月的轮台早晚已生凉意,由于出发的匆忙,吴艳华并没有做足准备,“一身运动衣顶了三四个星期”,这恐怕是她在沧州永不会出现的。先后经历的3次小地震,也是人生中的“初体验”,从一开始的惊慌到后来的淡定,吴艳华笑称,她也跟当地人一样习以为常了。
孤单并不是没有,在面对完全陌生的人群、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的时候,吴艳华带的那本《字里行间读鲁迅》就成为她偶得空闲时候的“灵丹妙药”。品味着鲁迅当年一个人在北京的孤独与寂寞,她理解了当一个人在一个寂寞的角落,怎样不改变自己的初衷,怎样让自己过得快乐而充实。
孤独的时候,吴艳华就融入三小的住宿生们,孩子们也很喜欢她,总是将她团团围住,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闹个不停,他们教她跳新疆舞,她就教他们写规范字,教师节他们突然送她一枝小花令她惊喜,她就常把从超市买来的零食都分给他们……在轮台,她带领实习学生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中秋佳节,过了一个值得一生回忆的教师节,虽然作为第八届师院榜样,她错过了我校的颁奖活动,无缘登上领奖台享受荣誉和掌声。可是在万里之遥的轮台的三小食堂里,她与这里的师生们在一起,唱着红歌,交流着师资建设……
“我是带着任务来的,
使命在肩,初心不移”
支教团共有39名学生,来自我校各个学院,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专业,然而这对于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的轮台仍然不显“富裕”。其中,17人在三中高中部实习,9人在第三小学,两校坐落在开发区;9人在第二中学(初中),2人在第二幼儿园,学校靠近县城;2人在阳霞镇幼儿园,距离县城30公里。每一个实习生都就被委以重任,被安排在了最急需的一线,平均周课时达14、5节,课少一些的就兼任学校的德育干事或校办干事。同时,他们还都兼任着班主任或副班主任,负责学生早读、晚自习、批作业、护校维稳等。繁重的工作和分散的地点都为带队工作增加了难度。
首要任务是安全,为此,吴艳华规定了严格规范的日常组织纪律,每天晚上收到所有同学“报平安”后,她才能放心睡下。学生外出请假也要经过严格报批,中秋、十·一小长假的学生出游是吴艳华最放心不下的,她提前做好了多个预案,她说,在学生安全方面,再多的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吴艳华的动员总结会是支教团的“加油站”。她鼓励学生从援疆高度、从教育情怀角度、从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高度来对待实习,从而克服困难与工作压力,确保实习质量与效果。为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吴艳华坚持听课到每一个人、及时参加教研交流活动、全面予以指导帮助;根据实习阶段制定具体目标:第一个月是适应调整阶段,第二个月是质量监控阶段,第三个月是全面提升阶段,第四个月是总结反思阶段。针对部分学生基础差、教学管理难度大等具体情况,吴艳华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一一指导,倡导开展课堂分层教学与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耐心有效的指导下,支教团的学生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得到了五所学校的一致好评。
此外,吴艳华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负责我校在轮台实习实训基地的筹备工作。或者是由于多年工作的积累,或者是由于性格使然,从最初齐越教育馆的筹建,到后来齐越传媒学院的建成,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省一流专业建设到书法学专业的奠基等,再到现在轮台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调,吴艳华尤其擅长做这些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30多年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缜密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她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和状态,厘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要点,再逐一突破难关。首先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吴艳华一到新疆轮台,就设法与沧州援疆前线指挥部取得联系,把我校援疆支教工作纳入了沧州援疆的总体之中,不仅提升了我校援疆实习工作的高度与内涵,也得到了前指的帮助与支持。吴艳华利用一切机会和一切时间调研了解轮台的基础教育现状和师资现状,实地调研了轮台县委、教科局、托管三中高中部的北京汇成教育集团、实习学校以及好、中、差三层次学校代表,掌握了最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为了方便工作,她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笑称自己“狡兔不止三窟”。吴艳华还大量走访了当地学生、老师、家长,下沉深入到乡村农户家中,甚至是学校保洁、门卫、出租车司机、超市售货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撰写提交了六千字的调研报告,较为真实全面反映了轮台教育、教师、教学情况,为我校在轮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
创业艰难百事多,这个工作上的完美主义者,做着筚路蓝缕启山林的工作,忍受着人独往鬓又霜的辛苦。其间她还染上了重感冒,紧张奔波的劳累加上环境气候的不适应,使得这次感冒格外汹涌,一闹就是半个月。医生叮嘱她住院输液,可她坚信自己的身体素质,又不想耽误工作进度,也不想让家人担心忧虑,自己偷偷加大了药量,就这么硬抗着,还不忘在微信群里叮嘱学生“气温突变,及时添衣,注意身体,不要感冒”。协议拟定过程中,吴艳华在校党委的全力支持下,作为我校的全权代表,格外重视协议条款,又收集汇总学生意见建议,对协议逐条沟通、提出建议、反复修改,以实现我校与轮台双方的共商共建共赢。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1月4日,我校在轮台县教科局会议厅举行教学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沧州援疆前线指挥部领导、轮台县教科局领导、各中小学书记校长、及我校相关部门和支教实习生80余人的共同见证下,校长张占平和轮台县委副书记刘泽彬共同为教学基地揭牌。成功的仪式标志着我校与轮台达成了共建关系。今后,我校将为轮台提供知识、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支持,谱写教育援疆的新篇章。至此,吴艳华圆满完成了工作使命。
临行前的几天,吴艳华受轮台之邀,在三小和三中连续开展了两场“修身养德美气度,礼仪文化育风范”师德师仪专题培训。她连续加班加点,推敲修改论点论据、精益求精制作每张课件,终于又站在了熟悉的讲堂上,生动地讲解、实用的知识,为轮台师生送去了文化与视听的双重享受。
虽然已与39名支教生、轮台领导教师和当地的孩子们一一告别,可是吴艳华还是有点放心不下。她利用中午和晚上,又分别给学生们开了两个总结会,叮嘱他们搞好教学出成绩,安排好生活重安全,完成后续任务别掉队。她还编辑了一封较长的短信给远在30多公里外的阳霞镇幼儿园的左丹阳和于亚同学。两个总结会和一封叮咛信是她对39名学生的临行牵挂。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多年,吴艳华享有很多荣誉:师院榜样、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看到支教学生们一点点的进步,听到轮台的孩子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声地唤着的“吴老师”。在轮台的两个多月里,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太缺老师了”,她说她只是众多援疆工作中的一员,对“轮台的恩人”“沧州轮台的教育特使”这些溢美之词不敢独享,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到新疆去,哪怕是实习支教一段时间,对边疆的教育事业也会是十分有益的。
大爱无疆,用舍行藏
“轮台,
我走了。
两月前,
我满身满心地茫然你;
两月中,
我满身满心地融入你;
两月后,
我从内心沉淀了你,
也略懂了你。
轮台,
我正走,
在你最美的时候。
你会随我一起走么?”
一段援疆路,一生边疆情。在返沧的飞机上,万里高空,吴艳华写下了《轮台,再见》这首诗,满载着对新疆轮台化不开的浓浓之情。
这个临“危”受命,半路“出家”的教授用爱与责任诠释了万里之外的师者仁心。面对赞誉,她真诚地说道:“我真的很幸运,很荣幸,在第一次援疆支教这件事上,沧州师院党委选择了我,轮台选择了我,让我成为了第一个带队老师,受到许多同事朋友的羡慕与赞美。我希望双方以这个基地为新的起点,顺利合作,实现互赢,扩大影响,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轮台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水平,为了这里孩子健康成长,也为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有远大胸怀!”
如今,虽然回到了沧州,但是吴艳华仍然时刻牵挂着39名支教生,关注着他们的动态,时刻为他们点赞与喝彩。她始终放不下的,还是那些远在轮台的孩子们……他们有的衣衫单薄、有的被留守被寄宿、他们基础很差汉语也不好,但是他们热情善良、单纯可爱,他们渴望着外边的世界。吴艳华说:“我不会和他们断了联系,我也希望有机会一定再回去看望他们。”
在吴艳华的工作电脑上,一直贴着一个便签,用工整苍劲的笔体写着“用舍行藏”。这是出自《论语·述而》的一个成语,是孔子对颜渊讲的处事态度,也是吴艳华的人生参照——当为世所用时,则积极努力去做;当不为世所用时,则退而隐居。现在,吴艳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鲁迅教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上,希望能发挥余热,带着团队成员们多出研究成果。
将小我融入学校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大我中,将使命与担当践诺贯穿在万里之外的边疆戈壁上,其实,吴艳华不仅仅在我校援疆支教工作中充当着一座桥,更早在三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守正创新的工作中化身成了一座桥,连接了学生、连接了知识、连接了爱与责任,奉献自己,成就他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致敬,这座温暖的桥,致敬,这座桥上最美的风景!
END
文字:李杰
排版:大学生融媒体中心李晨 董若琪 许美慧
责编:刘佳腾
编审:赵振岗 何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