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院新闻 > 正文

正是沧州四月天 两千校友回师院

发布日期:2017-04-21    作者:     来源:     

4月16日,JDB电子官网首届校友日顺利举办。此前,师院官方微信平台推出的美篇作品《4.16校友日,欢迎校友回家》阅读量高达六千三百余次。校友日当天,诸位校友更是从全国各地赶回母校,看望恩师、重游校园、同窗叙旧、写下寄语。

大学生传媒中心记者团深入校园,带你听听校友们的故事——

难忘恩师情——

文学院齐越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海燕在校友会上见到了恩师陈启智,回忆往事,张海燕颇有感触:“陈老师当时教我们古典文学,讲课不仅用心而且幽默风趣:我还记得老师讲到'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时,调侃我们不像古代女子那样热烈大胆地追求爱情;师院的荷塘总是让我不禁想起老师讲《江南》时,‘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

张海燕每天都在临摹陈启智的字帖,她说:“这个字帖是老师当年用四毛钱的钢笔为全班同学亲自写的,我一直珍藏着。在参加‘两笔字'大赛时,老师的字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一会儿还要向老师要最新的字帖,不断学习进步。”(陈启智,北京人,1945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河北省沧州师专中文系系主任、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职工书法协会副主席、日本国艺书道院顾问;师从启功先生三十六年,于学业和书法两方面亲聆指教,文书并重,深得先生结字之真谛。)

早就等着今天回来啦——

毕业于二师音乐专业97级6班的马萍萍说:“我们班这次聚得最齐,60人来了45个,没能来的同学都录制了视频。”45名同学穿着清一色的黑色班服,“我们一个月前从班级群里看到了辅导员发的校友日请柬,大家一拍即合,特意制作了统一的班服,早就等着回母校了。”班服设计者贾林说:“我觉得以校友的身份再回到学校心中充满了怀念,所以用几个卡通小人做背景,‘那些年、we are togeter’,‘976和music lovers’中英文、数字结合的设计代表着我们是97级6班爱音乐的一群人。”而辅导员郭玉华在“桃李堆”中早已笑得合不拢嘴,早上六点多就来到学校等他的“孩子们”,参观校园、拍照留念一系列活动进行到接近中午,他乐呵呵地说:“我一点都不累。”

母校的操场让我难忘——

记者在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校友见面会上遇到了99届学生李娟。李娟说:“我是从老校区毕业的,之前回师院看望过留校工作的同学,但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同学齐聚母校,心情格外激动,特别感谢学校组织这次校友见面会!说起大学生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校区的操场了,虽然那时它还没修,也不是很大。记得军训时,我们就在操场上站军姿、走正步,一周之后大家都互相笑着说“你变黑了”;我们也常常早起在操场上跑步,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还真是好!”

青春没有返程票——

1990年毕业于原沧州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农机修造专业的杨明义回忆道:“30年前,学校设施相对简陋:20多人的大宿舍,砖头摆放的球门,师生170多人;新校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完善。可以想象得到这些年来领导老师们的付出。”杨明义感慨道:“再来母校,老师头发白了,精神如初;同学皱纹增了,神采依旧。看到青春活力的师弟师妹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回忆往昔,杨明义笑着说:“一切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希望师弟师妹们珍惜大学时光,利用时间,好好学习,也愿咱师院能乘风破浪,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

杨明义的同班同学韩树新在采访中说:“刚入学的时候才十六七岁,大学里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新鲜。再次回来,无论老师同学还是校园环境都让我倍感亲切。青春匆匆,希望师院的孩子们努力实践,不断创新,能在社会能独当一面。”

这里才是我们的家——

93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李素女、侯聚芳、孙晓梅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说:“我们毕业于沧州师专,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可惜的当时的计算机专业还没有独立成系,只是数学系的一个分支,但如今不一样了,我们想回归自己的系,这里才是我们的家!”

孙晓梅说:“学习方面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当时的课程有C语言、高数、DOS系统……还记得大家坐在放着“大方块”电脑的机房里一起上课,还有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范玉虹、高恩勇、刘金岭等老师,为了教好计算机专业第一届学生,老师边学边教,积极备课,很是辛苦。”

老同学久别重逢,一路说说笑笑。“大一入学分宿舍。侯聚芳因为名字里带有‘芳’字,结果被分进女生宿舍,他也因为这件事,早早的‘出了名’。”同学们不忘用班长侯聚芳的糗事来插科打诨。

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

音乐楼里歌声嘹亮,掌声雷动。沧州师范学校1993级音乐班的代瑞红和李俊莹异口同声地说:“太激动了,二十年来第一次回来!虽然学校变化很大,但是熟悉的乐器和舞台,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上学的时候。”谈到学艺趣事,两姐妹互相打趣:“哎呀,那个时候她高音唱上不去,急得脸红脖子粗的。”“她那个时候练舞蹈抻筋,一开始都疼哭了。”嘴上互不相让,心里彼此惦记。

老师,我们回来啦——

00级数学教育3班的贾金刚等7位同学与恩师贾庆兰相约生物标本馆。同学们见到老师后非常激动,学生王娜更是送上鲜花。时隔十四年,贾庆兰仍能够准确地说出每位同学的名字,还指着一位男生打趣地说:“这不是我们班的小胖吗!”贾庆兰说:“这是我的第一届学生,知道他们要回来,我昨晚激动地难以入睡。早上7:45贾金刚就已经在小区门口等着接我去学校了。”“老师,您现在更有魅力了,更有母性的光辉了。”王娜见到老师开心地说,“刘红现在在泊头,有急事赶不回来,她说等到假期一定回来看您!”接着又为刘红“请假”。

叽叽喳喳,学生见了老师话几天都说不完。贾庆兰捧着鲜花站在七位同学中间,画面定格,情谊长存。

师院是我进入城市的第一个家——

正在参观校史馆的96级数学系、计算机专业的王玉良接受了采访。他回忆道:“当时我们上课是在二医院附近的旧校区。学校特别小,开全校型的师生大会只能到西餐厅里开。”他打趣到,“这‘西’可是东西的‘西’。当时吃饭座位少,大家都是蹲在地上吃。”当记者问道是否还和同学保持联系时,他说十年的时候举办过一次聚会,边说边从手机里翻出当时聚会的照片给记者看。王玉良还说:“其实如今老同学们能聚在一起全靠自己的辅导员樊文超。当时刚毕业找不到工作,连住宿都成问题。老师就用BB机把我们叫到自己家吃饭。所以今天老师一个电话,我们就全都来啦。”最后他感慨道:“JDB电子官网可是农村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家啊!感谢母校,感谢老师。”

我给师弟师妹来支招——

经管学院13级会计专业的李鹏珍说这是自己毕业后第一次回学校,再次见到同学心里非常兴奋。望着齐越楼她说:“我们离开时齐越楼刚刚打好地基,如今已经建成,还建的如此漂亮!”当记者问到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师弟师妹们时,李鹏珍说:“基础特别重要,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其次就是重视实践,老师讲课是一方面,自己动手更能把握知识。我在上学的时候特别感谢庞江峰主任、赵荣秀老师,听他们的课真是受益匪浅!学校跟社会是有区别的,所以一定要在学校里抓住机会,勇于实践,积累经验,毕业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我们在师院,从同学到同事——

82级英语专业学生武金凤和同学胡玉伟在生物标本馆里一边参观一边亲密交谈,两人都是沧州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现在分别在师院国际交流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工作。胡玉伟感慨地说:“我俩虽然在一个学校工作,但平时因为太忙也不常见面,这次正好叙叙旧,谈谈心。今天从早上起来我就很高兴,现在感觉脸上的肌肉都笑僵了。我从师院的一个学生变成一名老师,对母校有着双重的情感。外国语学院的专业越来越多,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增设了口语实验室,管理更加专业化。希望我的母校越来越好。”武金凤更是开心地说:“待会我俩还要接同学呢,带着他们好好逛逛我们师院。从老校区到新校区,学校的发展我一路目睹,工作累了我就转转校园,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感动。”

上一篇:姚喜双和中国传媒大学干部教师来校指导参观

下一篇:致校友